老有所依,是所有人对幸福晚年的期许,但越来越多的人,甚至是年轻人也开始担忧起养老的问题了--钱从哪来?服务从哪来?
这种担心,并非空穴来风。
资金层面,不久前,国务院正式确定了《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》,要求中央和地方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、金融机构将至多 10% 的股份转给社保养老基金。
这其实侧面证实了一件事--社保的钱,快要不够了。根据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今年6月的说法,未来 5-10 年中,中国养老金就要面临 8 到 10 万亿的缺口。
从服务与产品供给来看,养老市场的发展也并不理想。有数据显示,2010年养老市场需求其实已经达到了万亿人民币的水平,但实际上截至目前,中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,市场总量还不足一千亿元。
而从劳动力结构来看,2015年整个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拐点式的变化,预计2027年,抚养比也将超过50%,也就意味着劳动力的匮乏也迫在眉睫。
探索一条可行的养老路径,成了当务之急。
以物业为入口
万科、绿地、复星等不少地产企业其实很早都进入了养老市场,通过自建、合作、并购等各种方式,以公寓、产品或资本方式或重或轻模式提供养老服务。
中国民生投资集团(以下简称"中民投")旗下的中民养老日前也宣布成立"中民养老慈善基金",将帮助社区内需要关怀的老年群体,因地制宜建设"社区便民服务点",组织"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队"定期上门慰问,开展健康检查、社区助老、社区老年优待日等公益活动,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。
除设立基金以外,中民养老也正在围绕物业,搭建以街道为基点的养老服务点、以区域为基点的养老服务站和以城市为基点的养老服务中心,并以此构建三公里城市养老服务网络。公司最近与小东门街道合作落成的"小东门长者照护之家"便是其养老业务的示范点之一。
中民养老的母公司-中民未来董事长王晖向《21CBR》记者介绍,根据公司做的几项调查与访谈结果来看,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相当一部分需求,是上门家政护理,也就意味着家庭与社区的场景是至关重要的。于是,能够连接家庭与社区的物业就成了重要的触点与入口,"所以我们抢占了物业的先机,为提供上门的居家护理找到了捷径,而且更方便快捷、也更有安全性,因为我们有物业为基础的信用保障。"
记者观察到,目前在"小东门长者照护之家"中,除了护理、餐饮等基本服务外,还聘请有专业护理师、护士等提供健康档案管理、短居照护、娱乐、康复锻炼指导等服务,能够覆盖周边数个社区。
发展家门口的养老院,看似近水楼台,但也并非没有挑战--现有物业和社区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承载养老服务,如何盘活现有的资源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?
王晖坦言,城市高速发展中建设的很多闲置城市经济型酒店,包括政府设立的一些招待所与宾馆,大部分所处的位置都非常好。"我们日后也会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,进行二次转型,用来建设家门口的养老院,让他们成为社区老年人餐饮、娱乐、医疗保健的场所,包括康复和短期的居住场所。"
王晖将中民投未来的商业模式总结为"以物业为入口,以金融为手段,养老为核心"。截止到今年6月底,中民未来已经收购管控的物业面积将近6亿平米,进入了130个城市,覆盖了3291个社区,服务人群近2000万,而且都是比较中高端的社区。"我们收购的物业基本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。对于发展非基本养老和市场化养老,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。"
除了场所问题,人员的招募与管理也极为关键。目前中民投养老的"小东门长者照护之家"全部聘任专职康复师、专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。在记者看来,服务业从0到1的标杆要做好不容易,但更需要企业用心的是从1-100的复制,如何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。
非基本养老需求才是风口
包括中民投在内,不少民营资本都在角逐养老产业。但有挑战的是,养老与医疗问题很相似,政府、社会、企业之间需要权衡市场、资本、监管等一系列问题。
中国老龄科学研究者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告诉《21CBR》记者,养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不可能单靠一个主体来完成,每个主体都有每个主体不同的定位和责任,中国庞大的老年群体有生活需求、精神文化需求、健康护理需求、康复需求,多职能的需求必须是政府、市场、企业,社会组织、家庭、个人全力以赴的。"这个过程中,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或者养老产品是不可能的,政府的角色,一个是兜底,最困难的老人群体可以由政府来提供服务或者购买服务的。其二就是制度建设,包括养老保障制度、医疗保障制度,或者一些福利性补贴、服务型补贴。另一个政府职责,就是监督和监管,标准体系的制订。"
也就是说,政府的职能与支付体现在基本养老业务,而那些非基础型的养老业务,则需要企业的进驻、资本的进入,很大程度上才是真正的产业风口。
"我们国家过去都是政府在提供基础保障,但在市场化上起步比较晚,一开始需要的投资资金比较大,回收期又非常的长。融资难,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瓶颈,数据显示,现在我国养老服务的供需已经非常的不平衡,需求非常旺盛,但养老的基础建设供应不足,缺口是巨大的。"王晖说。
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,"十三五"期间,政府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缺口超 3000 亿元,年均资金缺口超 600 亿元,仅靠有限的政府投入,势必无法支撑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缺口。当然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很多积极的政策,一方面加大了财政的补贴,包括推出一些政策性的贷款和一些PPP工程等。
目前,中民未来也在资本层面做一些尝试,包括联合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补贴,成立引导性的基金,带动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养老的基础设施上;同时,也希望通过一些金融的创新,把政府的财政补贴"聚沙成塔",集中起来形成杠杆效应,通过资本的力量帮助各地把养老的基础设施快速铺建起来。